“民族科技辅导员”杨磊:同为异乡人,共怀科技梦,做民族团结的科教使者
文/记者 赵天宇 编辑 刘昭
有人说,青少年科技教育只是为了让中小学生获得更多的科技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但杨磊老师的工作却赋予了青少年科技教育全新的意义——民族团结。
从来到天津市第五中学工作,杨磊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就一直接触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后来他成立了“创客工作室”,其历届学员也全部是来自新疆内高班的学生。这些“天山创客”都有共同的特点:勤学好问、心灵手巧,对科技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望。从教近二十年来,他辅导过数百名少数民族同学,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同为异乡人,共怀科技梦,辛勤工作的背后,是科技辅导员这份职业的职责与使命。
接手学校科技社团活动
吉林省敦化市,这里位于长白山腹地,是唐朝渤海国的都城,素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大门”之称,也是杨磊老师的家乡。尽管来到天津快二十年了,可他的乡音却一点也没变。
2002年,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杨磊老师来到天津市第五中学担任物理教师。当老师是他从小的梦想,作为一个在大山深处长大的孩子,从长白山林区来到天津,他深刻领悟到“知识改变命运”这个道理。
参加工作的前六年里,杨磊老师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物理老师,积极听课备课,钻研教学方法,多渠道向优秀教师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成功带了两届毕业班,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
为了追逐梦想,他在2008年考取了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短暂离开了心爱的三尺讲台,2011年再次回到天津市第五中学任教。杨磊老师认为,正是这一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从事科技教学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学科基础。
内地新疆高中班是国家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新疆各民族人才培养步伐,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在内地部分经济发达城市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一项重大举措。从2001年开始,天津五中作为天津市首批试点校,开始招收新疆班,这也与杨磊老师来到天津五中的时间接近。尽管本人是汉族,但由于从小在少数民族地区长大,杨磊老师深知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能有机会成为一名“民族科技辅导员”,他倍感荣幸。
谈及开设科技社团、成立创客工作室的初心,杨磊老师告诉记者:“新疆内高班的学生统一住校,寒假不回家,只有暑假回家,每周外出一次。他们的生活主要是在校园内。尽管学校有非常丰富的文体活动,但总感觉还差点什么,所以就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爱好,开设了科技社团活动。”
由于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所以杨磊老师特地将社团的活动时间安排在周五下午放学后或者周六日,鼓励每一名新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他本着“自愿参加、自愿退出”的原则,希望给新疆学生的校园课余生活多一项选择。
一转眼,科技社团活动开展了十年有余。
2015年,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杨磊老师创办了天津五中创客工作室,将活动重点放在以计算机编程为教学核心,努力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营造团队学习气氛,实现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学习成长的目的。
2019年初,创客工作室的学员们与杨磊老师进行深度合作学习,将民族特色与文化交流同编程课程相结合,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开发哈萨克手写文字识别学习软件,这让更多学生体会到,文化和科学技术相互结合的魅力。这些小创客们通过几年的工作室的学习,逐渐喜欢上了计算机科学,他们中的许多人还考入了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学府,这些累累硕果很是让杨磊老师感到欣慰和自豪。
与帕尔哈提的故事
“我是吉林人,我的学生是新疆人,对于天津这座城市来说,我们都是异乡人,也都对优质教育有特殊的渴望。”谈到自己的学生,杨磊老师就情不自禁地说起了“异乡人”这个话题。
他说,虽然都是“异乡人”,但他和新疆生却有着共同的求学经历。在他辅导过的几百名少数民族学生当中,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名来自新疆喀什地区的叫做帕尔哈提的男孩。
有一天晚上,他找到了杨磊老师,用不熟练的汉语,向杨磊老师咨询加入创客工作室的事儿。原来,帕尔哈提对编程颇感兴趣,但因为性格腼腆不善表达,汉语水平又十分一般,所以他对加入创客工作室没有信心。
在交谈中,杨磊老师被帕尔哈提的真诚打动了,于是鼓励他加入进来。杨磊老师回忆说:“帕尔哈提其实是个很聪明、特别认真的孩子,他的汉语说得不好,主要和自身性格有关。我在教授他编程技术的同时,也给予他很多发言、讲演的机会,有意识地让他表达自己。”
2018年,帕尔哈提代表天津市参加了由中央电教馆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创客项目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的全国中学生创意编程大赛,在两次大赛中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2019年高考,排尔哈提考入了双一流高校河北工业大学(注:河北工业大学坐落于天津)建筑学专业,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不爱说话的腼腆大男孩了。
“科技教育改变了一个腼腆的少数民族男孩,激发出他的学习兴趣,让他考上理想的大学,并给予他伴随一生的技能,这应该就是中学科技教育最有价值的体现了。”杨磊不禁感慨道。
尽管帕尔哈提已经高中毕业,但杨磊老师依然关注着他的成长,每个月都会见面聊聊学习和生活,定期还会邀请他来学校给学弟学妹们介绍学习经验,分享大学生活的新闻趣事。正是科技教育这个媒介,让他们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十八年如一日的坚持
参加工作十八年来,对于科技辅导员这份工作,杨磊老师教得用心、做得认真,也爱得深沉。谈及原因,杨磊老师则低调地表示“因为自己尊重这份职业”。
其实,对于杨磊老师来说,坚持做科技辅导员并不容易。因为与文化课学科教师相比,中学科技辅导员大多是兼职教学。科技课内容的独特性,也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成熟的教案或者大纲可以套用,一切都要依靠自己摸索实践。
对新疆生而言,他们计算机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不会打字,更没有编程基础。为了不与学生的正式学习时间冲突,杨磊老师只好牺牲掉自己的休息日,甚至连寒暑假也是在工作室内工作。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2018年以前,由于经费有限,杨磊老师在参加的所有科技活动中都是义务教学的,而且他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杨磊老师在这期间开发了很多教学课例,如“创意编程与机器人”“创意编程中的物理与数学”“基于arduino开源硬件的重力加速度测量仪开发课程设计”等,这些课例均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他在教学刊物上发表文章十余篇,组织承担全国信息技术课题和天津市市级课题,积极组建学校教师创客团队。近几年,他还获邀请在北京、武汉、青岛等地参与教学论坛,将自己的经验与更多的同行分享。
经过几年的建设,天津五中创客工作室得到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肯定:2016年首批学员的设计项目成功入围中美创客比赛天津赛区决赛,被当地媒体积极报道;2017年,工作室被评选为全国首批创客工作室示范建设单位;2018年,被评为人工智能特色活动单位;并且工作室连续三年荣获“谷歌全国中学生编程挑战赛优秀组织单位奖”。创客工作室中的近百名新疆生获得了国家、市级、区级各类科技类相关竞赛的一、二、三等奖。
2018年,杨磊老师作为天津市科技教育的代表,成为通过青辅协认证的“高级科技辅导员”。对此他非常感谢青辅协的创新举措,因为认证工作使得更多的科技教师获得了认同感,“希望认证工作越来越好,更多发现有热情、有能力、有成绩的一线教师”。
“教育不应分三六九等,中小学科技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很多科技教师都是凭借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情怀在辛勤的工作,而很多工作量并没有纳入绩效考核,甚至在评优评先乃至职称评定时不作为参考,这严重伤害了教师的参与热情。”未来,杨磊老师希望相关教育部门能把更多的教育资源投入到教师身上,而不是投入到购买设备和实验室建设上。硬件固然很重要,但起关键作用的永远都是一线教师。
最后,杨磊老师也谈了从事科技教育多年来对中小科技教育的领悟。他说,“中小学科技教育虽不能像很多学科的课外辅导那样‘立竿见影’,但它却是长久的隐性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学生一颗种子,并呵护好它,静待开花结果。”
此外,他还透露了他的一个小遗憾,“多年从事新疆内高班的教育工作,十分期待自己可以真正深入新疆,参与当地的教育教学工作,虽几次申请援疆支教工作都未能如愿,希望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