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王振强: 打心眼里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
文/记者 李荔 编辑 刘昭
手捧一块科技馆实习胸牌,小学生徐子豪足足看了一分钟。随后,他拿出一张餐巾纸好好擦拭了一遍,并再次用纸把胸牌包起来装进兜里。“你为什么不带上呢?”徐子豪激动地说,这是他上学4年来第一次得到的奖励。
对徐子豪来说,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让他刷新了存在感,让他信心倍增,变成了一个聚光灯下的男孩。然而曾经的他在其他老师眼里,却是一个上课喜欢靠椅背,喜欢把腿翘在课桌上不听话的“问题”学生。徐子豪的成功逆袭让不少人感到吃惊,但其实在他的“科学引路人”王振强眼里,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王振强是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一名专职科技教师,他也是一名经过认证的高级科技辅导员,曾多次荣获江苏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在他六年从教生涯中,他认真对待教学、关爱每一个孩子。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他认真备课,研究教学、课标,自主研发教材,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六年里,他个人论文获奖和发表共计29篇,指导学生894人次获奖。
作为一名科技教师,王振强打心眼里喜欢跟“调皮捣蛋”的孩子过招,挑好科学引路人的重担。在教学方面,他喜欢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科学教育的品质。他以过硬的专业知识,不断探索求真,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为教育理念,创建完善了行知少儿科学院。他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位参加行知科学院的学生写一封信,从赞美着手,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引领学生开疆拓土,崇尚科学。
科技社团不应成为“学渣”的流放地
2014年,王振强从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主学的是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那年,他满怀信心选择从事了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并顺利地进入了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但他进入学校后,意外地发现学校科技类社团的学生大多都是被语、数、英老师挑选剩下的一些不认真听课,调皮捣蛋的小孩。对此,他感觉非常奇怪,也很郁闷。“科技社团应该是孩子们边玩边学快速成长的舞台呀,为什么会成为‘学渣’的流放地呢?”
这样暗淡的惨状极大触动了他的内心。他根据自身特点,以及曾经在南师大学习的一些理论对学校科技教育方面进行了整体规划。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学校建立了行知少儿科学院组织机构,并以少科院社团为引领调动各个班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如今,该校的行知少儿科学院给学生们提供了许多锻炼、学习、展示的机会,得到和家长和学校的认可,吸引了一大批孩子喜欢科学、爱上科学。
与别的老师不同,王振强打心眼里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孩子的脑子都非常聪明,只是某些行为习惯不是特别好而已。如果给予这些孩子足够的信任,让他们当科学课代表,给他们提供一些机会,诸如去科技馆当实习生进行锻炼等。这些聪慧的学生慢慢地会蜕变,会逐步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加科技活动的好习惯。
《儿童教育心理学》作者、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人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在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完美,这种追求是无意识形成的,但却无时不在。”这也就是说,“追求卓越”是人类的本能,所有的孩子都在追求自己的价值感。那些表现出不求上进、调皮捣蛋的孩子,实际上不过是在用错误的方式来“追求卓越”罢了。而很多时候,父母或者老师没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原因,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以及为他们指明追求卓越的正确方式。
王振强的“教学心法”正好就是,让这些孩子跟老师一起去制造机会,让他们感受到真正对社会、学校和自己有益的“卓越”,这是把孩子拉回现实的最重要的一步。在这样的努力下,孩子在“努力-进步-反馈”这三部曲的反复练习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但成绩提高了、上课纪律好了,也更加自信了。
曾经为了鼓励调皮捣蛋的孩子好好学习,王振强动员孩子们从科技馆实习生做起,经过半年的讲解工作,再进入科技馆工作人员队伍,持续表现良好还会被评为“优秀科普工作人员”。并带动周边的孩子认真上课、积极参加科技活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徐子豪会尤为珍视手中的那枚看似普通的胸章。
王振强说,“我在摸索中前行,和孩子共同成长。”从孩子身上,他学到了很多。作为一名科技教师,他认为,需要给学生吃“鱼”,让学生感受到“鱼”是美味可口的,吃了一次还想再吃。在科技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好比是“鱼”;有了“鱼”,学生才能继续深入研究。而学习方法就好比授“渔”,吃了鱼再授“渔”就变得顺畅而且重要。
每一个年轻的梦想都不应该被辜负
著名作家殷庆功说,要是每一个孩子的诗情画意都能得到人们的欣赏鼓励,从而取得健康的成长,那么,世界将近不愁成为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世界。王振强也认为,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值得感动。
今年刚小学毕业的一位学霸,文化课成绩排名在全年级前五名。但他觉得科学课是副科,科学课成绩也不计入学科总成绩,因此他一直不好好写科学课的作业。王振强对他就要求比较严格,他鼓励孩子做完自己的科研PPT,并动员他在最后一节科学课上把自己研究的内容讲出来。
王振强说,本以为这次带点强迫式的教学就此结束了。没想到,小孩毕业一个月后,小孩的奶奶打电话跟他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小孩的奶奶是一名退休的中学化学老师,她意识到了科学课的重要性。她说,小孩非常感谢老师对他的培养,让他坚持做完了自己的科研题目,让他信心倍增。
“其实,每一个年轻的梦想都不应该被辜负。” 2019年1月,王振强萌生了给这一届毕业生每人写一封信的想法。他想抓住每个学生在四年科学课学习当中的一点一滴的变化,为每位学生做一个“长情的告白”。
4个月,192封,7万字,是一位科技老师对所有毕业学子最由衷的祝福和最深情的不舍。有的信长达1500字,有的信中描绘了最细微的感动。在给某同学的信里写到:“你写字喜欢用修正带,这样看上去不是很美观。”很多同在屋檐下相处六年的同学,都不知道这样的小事。王振强老师用了4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已看透了每个学生的特点。
一位学生给王振强的回信中写道:“在小学六年的时光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并不多,除了主课的三名老师以外,还有一位老师,那就是我的科学老师——王振强老师。每到要上科学课时,我们班几乎所有同学都会欢呼雀跃、随即一溜烟地冲出门外,向着科学教室奔去,我也不例外。王老师总是用引导的方式充分激发我们的思考,使我们受益匪浅。”
笔耕不辍,勤写论文,做个忙碌的孩子王
挖土豆、探访污水处理厂、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课……课堂上王振强幽默风趣,引领每个学生迈入科学世界,宛若“大师”。课余与学生一起“玩中学”,像个忙碌的孩子王。
六年来,他笔耕不辍,勤写论文,不断总结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成果,提升科学教育的品质。他依托校内外的科技教育资源,在少科院创客研究所里的体验社和创客社中,根据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制定专门的课题研究计划。
王振强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对于上课回答问题或者是发现问题的兴趣或者积极性在不断下降。特别是女生,到了五年级的时候,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比如说科学课难度的增加,好多女生在学习科学课的时会产生抵触的心理。逃避时间长了,他们在科学上的兴趣会逐渐的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振强会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选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去探究。将被动教学研究变成主动学习,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搜集整理资料到课堂上汇报。学生汇报结束后,师生一起提出疑问互动交流探寻答案。
而对于一些内向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他们会划分1-2人小组,以学校的科学体验馆以载体,然后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展品,或者生活中的问题做汇报。比如可以去研究生活中共享单车的问题,针对小的切入点,自主研究做一些数据的统计,并给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过程。为了给每个孩子创造表达和沟通的机会,王振强还曾专门找教导处申请延长学生的科学课,让每个孩子有张嘴表达、获得认同的机会。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触身边的科学,体验身边的科学、感受科学的奥秘,他还依托学校科技教育发展理念,自主研发了《体验+创客》校本课程,荣获了2017年全国新教育十佳卓越课程。他参与编写《机器人创意互联》教材,积累研发课程的经验。他还编写了科技教育画册,理清学校科技教育活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兄弟院校进行科技交流活动。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校的科技活动,王振强老师还参与校内刊物《陶娃报》的编辑工作,撰写科技专栏,给科技教育带来宣传学习的阵地。
一位教师同仁曾评价,王振强是一位教育有温度,教学有深度,科研有高度的卓越教师。在学生心中,王振强是一位知识博、见识广、口碑佳的好老师。
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人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是江苏省一所实验小学,前身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27年创办的晓庄学校的小学部。学校践行陶行知所倡导的育人理念,坚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制定了“陶娃发展计划”工程,真正建立起了每一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评价体系。
作为该校一名专职科技教师,王振强认为,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好奇、好问是科学发现的动力,好动、好玩是技术发明的基础。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最终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目前,在小学阶段,他们重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问题的能力,并让他们主动寻找一些自己能研究的问题。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兴趣非常广泛。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会问,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树叶为什么有黄的,红的、绿的?飞机为什么会飞上天……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有些低年级的时候可以解决,有的需要长大后或者是很久以后才可以解决。
而作为老师,王振强当然不会直接回答孩子飞机为什么会飞上天,因为有些深奥难懂的原理说了他们也听不明白。“我们会通过一些模型,或者给他一张普通的A4纸,让他想办法让A4纸飞起来。让他们纸折飞机的时候,去思考飞机头的形状、翅膀是什么样的。之后陆续给他限定一些挑战任务,比如去挑战飞机怎样才能飞得更远?”
在王振强看来,传统教师重点是学科教学,通过课堂完成培养学生的任务。而科技辅导员的重点则是,指导学生通过活动将学习的知识和实践进行结合运用,研究问题的真实性。他说,科技教育需要从硬件、场地、师资等各方面给予支持。教师自身也要重视科技教育,对科技教育真正感兴趣。尤其当下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科技教育带来的挑战,可能会让区域差异增大,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人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王振强说,他从来不用为参加一些科技创新大赛而发愁,因为他们学生的作品都是现成的,他们也从未停止过创新。科技教育非常重要,因为不仅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学习的态度,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然而目前,专门从事科技教育的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应加强师资的引进,同时开展师资专业技能的培训。
眼下,中国科协的科技辅导员认证工作,让更多的科技教师得到了认可,让更多的科技老师找到了“大家庭”。未来,希望能进一步加强与科技协会和教育领域机构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发展无止尽,科技教育将是一部永无完稿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