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科研员”石毅:让科技教育在中原生根发芽
文/记者 赵天宇 编辑 刘昭
河南省是全国的生源大省之一,也是全国排名靠前的教育大省,更是未来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最具潜力省份之一。如何让河南从“教育大省”变为“教育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无疑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从普通中学成长起来的全国高级科技辅导员,石毅深知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石毅说,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科技教育没有捷径,只有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促进其科学素养全面提高;只有思维模式有了转变,青少年科技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蓬勃发展。在这方面,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对于石毅本人而言,他从“科技辅导员”转变成了“教育科学科研员”,未来,他希望能通过先进的教育理论、科学的研究方法,促进河南青少年科技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并不容易的课程设计
石毅的“毅”是毅力的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郑州人,他骨子里就有河南人那种胆量过人、说话干脆、做事干练的风格,以及坚韧不拔的韧劲儿。
2006年,大学毕业以后的石毅到郑州市第四十二中学担任初中生物学教师。同时,他成立了学校的生物学科兴趣小组,辅导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活动。但当时,郑州四十二中只是一所普通中学,对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认同度不高,更多时候还停留在学生兴趣活动层面。
郑州作为一个内陆城市,虽然也是省会城市,但接受青少年科技教育新理念的机会并不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始,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始在郑州普遍实施,作为一名年轻老师,石毅在教授生物学课程外,被安排教授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借助这个机会,他也是第一次接触到了青少年科技教育。
2006年,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教育项目——英特尔求知计划开始在郑州落地推广。也正是参与这个项目以后,石毅第一次了解到“多元智能理论”“21世纪学生科学素养”等教育理念,这也是他在传统教育培训当中从未了解到的知识。
后来,石毅又和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罗世平、程玉琳一起,辅导学生的机器人兴趣小组,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机器人比赛。因为是“跨界教学”,很多内容和知识他基本从零开始,和学生一起一边学习、一边摸索。用他的话说,最开始几届比赛,其实自己科技教师的身份并不明显,反而是师生间的磨合更加重要,而也正是这种磨合,让学校的科技课程有了快速进步的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以后,在石毅的主导下,郑州四十二中终于形成了完整的科技校本课程和科学教育社团活动。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也相对规范,实施性、评价性也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获得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认可,而石毅本人,也正式转行成为了一名“科技辅导员”。
其实,科技辅导员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位。在工作过程中石毅认识到,科技教师与传统的学科教师相比,除了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的区别以外,最重要的是教学形式也不尽相同。“作为学科老师,主要是完成课标相应的任务,同时落实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而科技教师大多数都是以社团或者校本课程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授课,没有固定模式,真正形成了教学相长。”
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成形的教材,以石毅本人为例,从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到实施课程,全部都由他本人完成,45分钟的课程,常常要准备两到三天。但在石毅看来,这也极大的提升了自己的教学业务和课程设计水平。
抓住兴趣点改变学生命运
从2010年开始,石毅连续10年辅导学生参加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分别获得过全国二、三等奖,河南省一、二等奖,郑州市一、二等奖等数十个奖项。作为一所普通中学,这样的成绩可谓来之不易,也让四十二中成为机器人比赛当中的一匹黑马。而他本人也连续8年被评为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辅导教练员。
谈及成功的原因,石毅则谦虚的表示,自己带队还没有拿过全国一等奖,这对于如今已经转行做教育科研人员的他来说,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但在青少年科技教育当中,真正挖掘学生的兴趣或潜力,用传统的“成绩论”其实是行不通的。
石毅回忆说,有一年春天,七年级的一位班主任“送”来一位名赵姓同学,虽然刚上初中,但从赵同学桀骜不驯的眼神当中,石毅感觉到这孩子可能“有些与众不同”。
果不其然,班主任告诉石毅,因为对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时坐不住,目前赵同学的成绩是班里倒数第一。“坐也坐不住,学也学不进,考试不及格,放在特殊位置也不管用,但就是喜欢玩电脑,自己说会编程。”班主任向石毅求救:“既然他这么喜欢电脑,要不你帮我管管他?”
于是,石毅“接管”了这位“差生”。和赵同学沟通以后,石毅了解到,因为爱玩游戏,他其实很小就开始接触电脑了,对于程序语言的了解也远高于同龄人,甚至可以说有些天赋。
接下来的暑假里,石毅耐心的教授起赵同学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同时也帮助他补习了不少落下的文化课内容。出人意料的是,平时上课无法认真听讲超过10分钟的赵同学,操作起机器人编程等内容,却可以专心致志的研究两三个小时,甚至在远程比赛的时候,坐在电脑前一天,连午饭都忘了吃。
那个秋天,赵同学代表郑州四十二中参加了全国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比赛,并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升入中学一年多以来,他的脸上第一次浮现了骄傲的笑容,也让平时对他颇有微词的班主任刮目相看。因为机器人比赛,他重拾了自信,八年级以后,赵同学的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不再是那个让老师头疼不已的落后生。后来更是考入了河南省示范高中,今年已经是高三学子,准备参加2020年的高考。
“抓住一个学生的兴趣点,让它无限放大,那么就有可能改变他一生。”石毅说,如果当时没有班主任的引荐,没有科技教育、机器人社团这样的平台,没有老师和学生本人持之以恒的坚持,赵同学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成绩,甚至能否念完初中都是很大的疑问。“润物细无声,也许这就是科技教育的意义与力量。”
让科技教育在中原生根发芽
其实,在郑州四十二中,提起科技教育,就不能不提已经退休的邢校长。石毅说,这位在四十二中工作十年的老校长,在科技教育、创客教育尚未大力推广之前,对于学校的科技教育就非常重视。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坚定的支持机器人教育的开展工作,亲自向教育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可基本都被否定了。
但老校长并没有放弃,甚至亲自到有关部门说明情况,2010年这笔资金终于申请下来,学校也终于有了开展机器人教育的“第一桶金”。虽然只有5万元人民币,但作为一个普通初中校,石毅还是用“雪中送炭”来形容这笔拨款。“我们白手起家,用5万元买了第一批机器人器材,在很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这些都离不开邢校长的支持与鼓励,没有他的努力,就没有郑州四十二中后来在机器人教育、科技教育、创客教育中取得的优异成绩。”
2015年,是郑州四十二中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一年。在于校长努力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十二中正式发展成为郑州一中教育集团42中校区,实现联合办学,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
在科技教育方面,有了重点校的帮助与支持,学校也告别了之前“孤军奋战”的状态,教学质量和内容有了创新性的突破。2016年因为工作需要,通过公开选调,石毅离开了原先的教师岗位,来到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为了一名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从事教育科学研究。
但在工作之余,他依然回到学校兼职担任科技辅导员。对于他而言,这份职业已经成为难以割舍的“使命”与“情怀”。
另一方面,尽管如今已经从讲台前来到幕后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但石毅仍然时刻关注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动向。石毅坦言,河南省生源大省,但却不是科技教育的大省,究其原因,经济发展不均衡,科技教育政策不完善是重要的原因。例如省会郑州很多学校已经开展了好几年的创客教育,但在豫东、豫南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少农村校的科技教育课还停留在手工制作阶段,差距非常明显。
要解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石毅认为,改变思维观念相当重要。要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意识到,科技教育、创客教育并非传统的“课外班”,也不是学科教学的“锦上添花”,而是有益于学生思维意识与思考习惯培养的课程,与今后生活、工作都息息相关。
在政策层面上,目前石毅和研究所的相关团队也做了不少研究性的工作。“后续我们会组建相关专家研究团队,并申请相关建言献策研究项目,向各级政府提供决策研究成果,促进全省科技辅导员队伍业务建设,以及福利待遇、评定职称和相关政策的全面提升与完善,最终让青少年科技教育在中原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