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培训

培训基地巡礼 | 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顶岗实习、研学教育,国培融合,推动科普教育内涵式发展

发布时间:2020-09-03 16:21:15 来源:庞伟鑫运营

撰文/记者 李荔 编辑 刘昭

供图 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是青辅协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和《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有关要求,充分发动社会资源,推动科技辅导员培训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培训是广大科技辅导员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方式,目前协会命名的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已具备一定规模,在科技辅导员人才建设、培训课程开发等方面,体现出了各个基地学科和专业特色与优势。

近期,我们陆续推出“培训基地巡礼”专题内容,带你了解这些基地在促进我国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默默耕耘。


河北师范大学是河北省“双一流”高校,这里具有118年的发展历史和光荣的办学传统,杰出校友有老一代革命家邓颖超,有学界名人梁漱溟、中科院院士严陆光,也有体育界精英许绍发、蔡振华等。

2015年6月,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成立,标志着河北师范大学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提升教师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了新阶段。2017年,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以下简称“青辅协”)批复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成为首批“全国青少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创建单位”。

近些年,基于多年工作积累和不断开拓创新,学院形成了以顶岗实习为特色,以研学基地为资源产出,与“国培计划”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微信图片_20200903162518.png

借“国培”之花,扩容科技辅导员培训任务

从2010年开始,河北师范大学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成为完成“国培”任务、广泛联系全国教育专家、沟通高等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推进“国培”品牌外延化等功能的重要平台。

微信图片_20200903162524.png

▲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开幕式

在成为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之前,教师教育学院曾两度接受青辅协的培训任务。2016-2017年又参与了《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和《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标准》的课题研制工作。

2017年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后,学院积极推进了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培训与“国培计划”这一优质平台的融合。例如充分利用“国培计划”科学教师培训的项目,从科学教师培训标准的“师德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与《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标准》中“师德与专业情感”“理论水平与科技素养”“业务水平与实践能力”三个维度高度契合,设置了具有二者兼容性的专题,既完成了“国培”任务,又推进扩大了河北省科技辅导员的培训任务。

微信图片_20200903162530.jpg

▲河北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现场

学院还充分与河北省科协合作,2018年完成了青辅协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送培下乡—河北省科技辅导员培训”项目;2019年承接了青辅协“河北省小学科技辅导员培训”任务。

此外,基地还承担了河北省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骨干教师培训、青少年科学营活动培训、青少年科学映像节活动骨干教师培训、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骨干裁判员培训、青少年电子制作辅导员培训、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培训、青少年机器人教练员赛前培训、七巧板创意竞赛科技辅导员培训、青少年创客大赛培训、青少年探索计划魔爪创意编程科技辅导员培训等16项培训项目。

全国率先开启顶岗实习,聚力培育科普“职前生力军”

河北师范大学作为中国较早成立、规模较大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尤其在实践性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影响。2006年5月,河北师范大学率先在全国实施“顶岗实习”工程,将以前的教育实习改为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即由过去的8周专业实践延长至目前的一个学期,意在强化实践性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不同于普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需要完全履行其岗位的全部职责。截止目前,这项工作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教育部办公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在全国高师院校中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每年3000多名顶岗实习生的参与和实践,使学院培养出一大批服务于未来河北乃至全国各地科普教育的“职前生力军”。这在全国高校中属首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微信图片_20200903162538.jpg

微信图片_20200903162544.jpg

▲河北省科协、所在县教育局、实习基地中小学(UGS联合体)共同参加顶岗实习科普展现场

紧扣育人目标,找准研学在学校课程架构中的定位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国家政策的推动,研学旅行逐渐在社会上盛行,并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追捧。各中小学相继组织各种各样的研学旅行活动,学术界人士也纷纷致力于研学旅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毫无疑问,研学旅行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当前,研学旅行在国家层面提出并正式推行时间还不长,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研学旅行的实施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研学旅行中,学是目的、行是手段,如何通过手段达到目的,做到研学和旅行的有效结合,教师的教导和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河北师范大学在河北省高校中第一个成为中小学生研学基地,研学基地由教师教育学院来业务统筹。基地坚持“教育为本、素质为核、 体验特色、创新驱动、立德树人”发展理念,以及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融合性相结合的建设原则,融合了学校 23 个二级学院的10个大类学科和师资优势,对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目标,开发了16条路线、60 多个专题的研学课程项目。

微信图片_20200903162547.png

▲生物研学科普现场

其中与科普教育有关的共有7条主题研学路线:一是科学探索,包括化学之美、解密心脏、植物之美、微观世界、探秘宇宙、趣味物理、地理信息时代等课程;二是技术创新,包括无人机应用、Scratch 编程启蒙、百变机械等课程;三是互联物联,包括物联网之旅、“互联网+”与安全攻防等课程;四是虚拟世界,包括虚拟战场游戏、华北地理系统、触摸泥河湾、力光原理仿真、AR 技术看车、虚拟家庭宠物等课程;五是人工智能,包括智能机械手、智能小车等课程;六是创意STEM,包括鸡蛋降落伞、水火箭制作等课程;七是博物殿堂,包括生科展厅、天地展厅、陶瓷工作室、球幕影院等课程。

研学活动通过参观讲解、研讨互动、探究制作、反思提升等形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同时,也为研学导师的培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微信图片_20200903162551.png

▲信息技术科普研学现场

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与传统课程相比更加丰富,教学方式也与传统课程的讲授型教学方式不同,研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

实际上,这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提高了。研学导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和有趣的体验课程,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与现场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研学导师需要时刻激励、启迪、点拨学生,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同时,研学导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探究更适合学生的引导方式。

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研学基地骨干刘成锁老师,其主导完成的河北省科技计划科普作品4K数字球幕电影《郭守敬天文成就》备受好评。该片已于2019年4月15日在中国科技馆球幕影厅进行了首映,同时该片还入围了有球幕电影界奥斯卡之称的第13届德国耶拿国际球幕电影节。

微信图片_20200903162554.png

▲学生在观看球幕科普片《郭守敬天文成就》

为配合近期抗击新冠疫情行动,宣传有关的抗疫知识,学院组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发推出了以“抗疫当前,汇聚起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为主题的科普教育系列微课。如《病毒的诠析透视》《疫苗研发攻坚》《疫情下的生物安全教育——破除谣言》《数学建模与疫情防控》《用数学看疫情》《从火神山医院的负压病房原理和建设看大国战疫》《从抗新型冠状病毒到以地理视角看中国》《科学防护,从我做起——防疫消毒篇》《自制含氯消毒剂》《新航路开辟与疾病传播》《在抗击疫情中出现的中国元素》等线上视频资源。

学院的这些活动充分凝聚了河北师范大学的资源优势,也成为河北师范大学合力推进河北省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纽带。

微信图片_20200903162559.jpg

▲研究生在制作抗议科普宣传微课

成为会员

办公系统

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