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竞赛如何赋能科学教育?| 文献导引
一、新课标定位:科学教育的战略意义
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各地需高度重视,以课程为核心,切实加强小学科学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科学认知观建立的启蒙期,此阶段的科学课程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
二、科学教育与科技竞赛:内核相通,相辅相成
科学教育本质: 是以传授基础科学知识为载体,依托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思维与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建立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并进行科研基础能力与科技应用训练的教育。
科技竞赛本质: 是以科学思维和探究方法为基础,进行创新成果呈现的活动。在竞赛过程中,参与者同样能深化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的形成,锻炼实践与创新能力。
两者核心高度契合: 科学教育与科技竞赛在目标与方法上存在诸多共性。竞赛是教育的延伸与检验,能有效驱动教育深化;而扎实的教育则为竞赛提供深厚土壤与人才基础,提升竞赛水平。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三、学校实践:借力竞赛,活化教育
当前学校开展科技活动,普遍重视向高水平科技竞赛借力。
“模拟大赛”模式兴起: 校内科技活动形式(如发明制造、科学调查、竞技等)虽非全新,但关键在于如何与现有科技竞赛有效衔接融合。许多学校已开始模仿区级、省级赛事的评判标准,在校内打造“模拟版大赛”,为师生构建沉浸式的科技活动空间。
成效显著: 在这种贴近实战的、精彩纷呈的科技活动氛围中,学生得以深度感知科学魅力,其创新潜能被激发,并在各级比赛中崭露头角。
四、优化路径:普及与深化并重
需认识到,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高阶竞赛存在一定选拔门槛,单靠参与这些赛事来推动全校科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议:
拓宽知识面
大力开展覆盖面广、参与度高的普及型科技活动(如组织参观科普场馆、科研院所,开展科普研学、听取科普报告等),引导全体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深化竞赛链
针对有潜力的学生和高阶竞赛需求,可围绕竞赛活动进行延伸开发(如组织大赛观摩、智能编程学习、科学影像拍摄培训等),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路径。将科技活动有机融入学校的科学教育工作体系,不仅能有效整合优质资源,更能显著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成本。
参考文献:
[1]潘丽,梁天成,农韦健.青少年科技竞赛对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现状研究[J].大众科技,2021,23(07):129-131.
来源 | 整理自《青少年科技竞赛对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