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物理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四川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2025年7月28日至30日,由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物理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承办的“物理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2025 年学术年会”在成都龙泉顺利召开。
7月29日上午,四川师范大学原校长封小超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罗维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胡炳元教授,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物理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任委员、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廖伯琴教授,以及其他专委会负责人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周晓林教授主持。
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闫从华教授致欢迎词,并介绍了学院“以元件换仪器”的公益模式及成效。随后,封小超教授、罗维治教授、胡炳元教授先后致辞,回顾了专委会的发展历程,寄语后辈“守正创新,薪火相传”。最后,专委会主任廖伯琴教授系统梳理了专委会自成立以来的工作脉络,肯定了专委会在推动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让每一名青少年都能享有高质量物理教育”的共同使命。
开幕式后,年会聚焦物理教育的前沿理论与实践创新开展学术报告。东南大学包雷教授结合认知科学与教育技术前沿,阐述了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的物理知识体系。成都闰得芯传感器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四川大学兼职教授殷实教授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解读“量子计算的现状和前景”。华南师范大学王笑君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于海波教授等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科学素养、人工智能、教育神经科学、跨学科实践等主题进行了研究成果分享,报告精彩纷呈,互动交流氛围热烈。
7月30日,年会转入实践交流环节。上午,参会师生前往四川师范大学第一实验楼,参与“动手做物理教具”活动。与会人员从“趣味三原色”“薄膜干涉演示仪”两种教具中自主选择,体验物理原理的具象化过程。该活动也呼应了 “精工仪器・洞见本质・启迪未来”的公益推广理念。
下午,参会人员参观了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及科普教育基地。在科普基地,大家沿着“光学发展史长廊”追溯从墨子小孔成像到现代激光技术的演进,并体验了“人机弈争锋”等互动项目,感受AI与物理实验结合的魅力。
此次年会通过“学术研讨 + 实践体验” 的形式,搭建了物理教育工作者交流合作的平台,诠释了 “物理教育既要扎根课堂,也要望向星空 ;既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也要让青少年触摸到科技的温度与力量” 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