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文化融合课程教师工作坊在广西举办
2019年9月25日—30日,“一带一路”文化融合课程教师工作坊在第三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和教师研讨活动期间举办,25位来自中国、巴基斯坦、突尼斯、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哈萨克斯坦的教师代表参加本次活动。文化融合课程将在上述7个国家进入课堂开展实践。
教师研讨
来自中国、马来西亚的两个课程研发团队为各国教师全面介绍了“一带一路”文化融合课程的开发思路、课程架构、课程内容等,并为教师们组织了丰富而生动的课程案例动手体验。中国研发团队的叶兆宁、叶剑洁两位老师担任主讲,向教师们介绍 “陆上丝绸之路”中水资源、天文和建筑三个单元课程内容,并带领各国教师体验了水井辘轳、水车、坎儿井模型制作活动。马来西亚研究团队带来了星空、风力帆船和香料三个动手活动案例,并重点介绍了课程的评价方法。
活动期间,课程实践团队教师、参加“一带一路”国际科学教育协调委员会年会的委员分别赴广西南宁滨湖路小学、阳朔县高田镇民族学校两所课程实践学校开展入校考察、观摩示范课并与教师交流课程本地化实践的问题和经验。
入校考察
在“一带一路”国际科学教育协调委员会的指导下,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将与课程开发团队一起继续推动后续工作,包括在各国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修订完善并正式出版,在英文版科技辅导员在线学习中心(http://www.sciclass.cn/)中开展专项课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教师提供慕课及在线教学等支持工作。
“一带一路”文化融合课程是一项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由国际科学院组织科学教育项目于2017年于北京发起,得到了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马来西亚科学院、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以及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大力支持。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泰国、哈萨克斯坦等6个国家的科学教育专家、课程专家紧密合作,以促进“一带一路”科技文化融合、帮助青少年理解文化交融对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作用为目标,开发了一套面向青少年探究式科学教育课程资源。课程以“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为线索,围绕古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探讨水资源、物种交流、建筑、天文、航海技术等话题。目前,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该课程已成为“一带一路”国际科学教育协调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