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年会分论坛“工程技术拔尖人才进阶式培养”在吉林省延吉市成功举办。本论坛由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主办、工程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聚焦青少年工程技术人才系统性培育议题,致力于构建创新人才递进式培养机制。来自高校、基础教育机构、校外单位及科技企业的五位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展开多维度研讨,共同探索未来工程师培养的创新路径

论坛由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工程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喆主持。她指出,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工程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的重要使命,此次论坛旨在探讨如何突破传统培养范式,构建进阶式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白欣教授在专题报告中强调,工程教育视野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融合全球化视野、跨学科知识体系与社会需求,推动教育体系改革与优化。高校应强化产学研协同,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具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且能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他深入剖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背景与现实挑战,提出应立足区域资源与产业特色,开发跨学科主题课程,将真实工程实践转化为激发学生多元潜能的平台,同时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工程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二十一中联盟校邢颖校长作《中学工程教育赋能科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主题报告,介绍了学校通过设立科技教育中心,整合校内外资源,与高校共建长周期一体化课程体系,持续推进学生从兴趣向志趣转化的实践探索。
河北省邢台市龙泉小学科技辅导员刘俐伶基于教学实践,阐述《国际工程教育项目本土化与拔尖人才培养实践》。她系统解析了GreenpowerChina项目的本土化实施策略,通过车辆工程创新教育计划将创新元素融入项目全流程,有效提升学生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典型案例显示,车队队长钟一博因项目中的卓越表现获得清华大学求真学院录取资格,充分印证了培养成效。
中国儿童中心兴趣培养部科技创客分中心孙怡然主任分享《未来城市工程师拔尖培养模式探索——以"大国少年童享未来城"为例》。该研究基于"儿童友好"理念与"大国少年"育人目标,构建面向6-12岁青少年的创新型STEAM教育项目。项目以未来城市建设为导向,通过跨学科融合与实践探索,形成"3+4+6"特色培养模型(涵盖三大核心观念、四维能力目标、六大主题模块)。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工程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百校千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俊义以《歌唱我的祖国》为引,作《阶梯式工程项目驱动的拔尖人才培育机制》专题报告。报告采用政策解读-实践路径-案例示范三维框架:对比国际工程技术与人工智能教育政策;解析Greenpower Asia与轩辕绿色能源车辆工程挑战赛两大平台如何通过HAMSTER融合学习法及14步PBL教学模式构建进阶培养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轩辕学堂"教育品牌,服务“一带一路”青少年能力建设;通过《中国古代榫卯智慧与学科融合》《从指南车到北斗导航》《国际视野下影响世界进程的机器——投石车》《有趣的人工智能工程实践——会跑眼镜盒设计与制作》等六大跨学科案例,系统呈现工程技术教育从技能训练到创新创造的转化路径。课程设计深度对接北京市人工智能课程纲要,其古今融合的案例架构与生动的教学策略获得与会者高度评价。

论坛在深入研讨氛围中圆满闭幕。与会专家认为,面向未来的工程技术拔尖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需教育界、产业界与社会各方持续协同。本次研讨会通过多元视角的经验共享,为青少年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