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明智”科技 “育见”未来
文_苏艳春、李思菊、祁小又、邓婕南宁市明天学校
南宁市明天学校位于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是一所以关爱孤儿为主旨,收养孤儿融入社区居民儿童共同教育成长的“孤普融合”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自2000年创办以来,秉持“让每一个‘明天’人都成长为明天有用之才”的办学理念,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走“明智”科技之路,着力打造具有高效率协同管理、高素质师资队伍、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科学教育强校。
南宁市明天学校(赵艳摄)
一体两翼引领科技航向
通过组建“三位一体两翼齐飞”新架构,为科学教育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明确发展方向。在校长的领导下,由科学、科普、科技3位副校长整体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工作,科学副校长由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丁可担任,主要负责学校的科学教育规划;科技副校长由校外科技专家、世界级航模冠军张红武担任,负责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和发展;科普副校长由全国资深科普专家、南宁市科技馆馆长蒙科祺担任,负责科学专题讲座、科学实践指导,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学校成立科教中心,2名负责人分管科学和科技,科学部门负责科学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整合、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组织等,科技部门负责科技项目引进、科技竞赛组织、科技社团指导等,实现双线联动,两翼齐飞。
多元场景筑基赋能成长
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基地
学校通过自主建设、联合共建、企业捐建等形式,打造多个教育基地。先后投入180万元专项经费建设2 700平方米的校园科普实践基地,包括“三美”科普长廊、航模展厅等。同时,积极引入外部资源,比如河北盐山民间航空博物馆馆长捐赠初教6教练机,瀚德集团捐资建设图书馆等。在建设过程中,与高校、校外活动中心、科技馆等联合共建,比如与广西药用植物园合作建设中药园,确保基地建设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结合课程打造科学基地
校园实践基地紧密结合科学课程内容,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国防教育基地结合六年级“工具与技术”课程,让学生观察飞机机械结构;“三园”基地(百草园、百果园、百花园)根据不同年级植物相关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种植养护、标本制作等活动。此外,家政生活馆、非遗传承馆等基地也分别结合相应课程开展实践活动,实现科学教育在校内的全面覆盖,将科学课程与多学科融合,增添学习趣味性。
研发课程推动多维融创
开发“科技+”课程
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标准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基础—进阶—高阶”三阶“科技+”校本课程体系,涵盖科技与美术、数学等6大类30门特色课程,形成丰富的科学类课程群。通过“三融三线”开发应用模式,融合科学知识学习与创新项目实施,提升学生的实践、表达、创新和评价能力。
活用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采用“学做说创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活用“智慧创造八法”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打造互动式、启发式新型课堂教学样态。校本课程“小发明大智慧”和“药草飘香乐成长”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校还注重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前沿性,及时将最新的科技成果与行业动态融入教学中,如航天育种技术与科学课中的种子发芽实验相结合,为学生打开新的视野,让学生理解科学背后的社会驱动与责任,为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注入新的活力。
构筑两院强基双链驱动
创设少年科学院
学校将少年科学院的层级选拔纳入红领巾科技争章活动,选拔标准涵盖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最终确定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小博士、小硕士等不同层级成员。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农科院、广西大学等院所及高校参观学习、参与实验,学生在近距离接触科研前沿成果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创设少年创新院
少年创新院主要致力于科技创新领域,精准吸纳对发明创造充满热情的学生。学校搭建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平台,定期组织科技小论坛、创意分享会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截至目前,已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4项、全球发明大会奖4项、南宁市科技创新大赛小发明16项。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以赛促育、以赛促创,并针对孤儿进行一对一的培养。近年来,学生参与科技竞赛获奖人数逐年递增,累计参与比赛项目数125个,获奖3 137人次,涵盖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奖项。通过竞赛,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聚焦师资建设梯队跃升
人人都是科技辅导员
学校关注科学教师的职业发展,通过多种方式助力教师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将小学科学教师指导科技社团、学生实验及竞赛等工作量纳入教师评价考核范畴,在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与其他科目教师同等对待,从制度上保障科学教师的薪酬水平,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学校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在全校营造了“人人都是科技辅导员”的良好氛围,教师获市级以上科技类个人荣誉达620人次。
专业认证提升质量
学校鼓励科学教师参与各类专业培训与认证,逐步达成教师层面的专业认证全覆盖,以增强教师自信心,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高学校科学教育的整体水平。目前,共有12名教师分别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认证的初级、中级、高级科技辅导员证书。同时,学校还建立了科学教师成长档案,记录每位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与成就,为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系列举措有效促进了学校师资建设梯队的跃升,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方聚力打造育人生态
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共同打造良好的科技育人生态。学校常态化开展十大科学主题活动,如创新思维挑战、科学实验秀等,确保每个月都有科技活动。同时,首创科普教育活动十大宝盒,以科普晨会、教师科普大会等10种形式,将科学普及覆盖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群体。
学校积极拓展社会资源,推进校企合作和校馆合作。企业通过捐资、开展技术体验活动等方式支持学校科学教育;学校与科技馆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研发科普资源,开展多样化科普活动,拓宽科学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形成科学教育资源库,涵盖专家、教师、课程和技术等多种资源。学校挖掘具备专业科学技术的家长资源,为科学教育提供支持,家长陪伴学生参与实践和比赛,增强家校共育实效。
构建开放共享育人格局
学校立足自身优势,构建开放共享的科学教育格局,推动区域科学教育发展。学校开放科学教育基地,比如免费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开放张红武航模工作室,提供丰富的航空航天模型资源,吸引多个省份航模队到访学习,累计服务超30万人次,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科学实践和学习空间。学校科学教育团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和跨区域协作。团队成员到广西科技馆担任志愿者,张红武工作室团队赴多个县市开展航模表演及课程培训,参与全国青年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同时,利用科学实验校协同组资源,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改革态势,促进区域科学教育共同发展。学校积极承办各级科技赛事9次,服务参赛人数超2万人次,促进校际交流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创新发展。通过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对区域科学教育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作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第十八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科学普及创新校、全国“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单位,南宁市明天学校将继续以挺膺担当、奋发有为的姿态,继续开创学校“明智”科技工作新局面,为培养新时代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