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动态

新时代科教联合体运行逻辑与实践路径 ——基于中科院千烟洲站与泰和中学联合育人研究

发布时间:2025-10-29 17:48:35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25-08

方小培/江西省泰和中学  杨风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以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以下简称千烟洲站)与江西省泰和中学合作开展科学教育、构建科教联合体作为案例,解构新时代科教联合体的运行逻辑,探寻新时代站校一体的科学教育实践路径。


站校合作背景 

千烟洲站位于江西省泰和县灌溪镇,是中科院的国家级野外站,1990年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是生命科学和地学交叉的综合观测研究站。作为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试验区,丰富的科研成果可转化为高中地理、生物等科学教育课程的拓展内容。泰和中学作为县域普通高中,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江西省示范高中,正致力于办成科学教育特色高中。泰和中学与中科院千烟洲站相距仅20千米,为常态化开展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

千烟洲站与泰和中学携手,利用千烟洲站野外观测体系、科学研究成果,结合泰和中学优秀的师资生源条件,构建科学教育联合体,实现科学教育机制创新,打造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示范样板,为国家野外站高端科研资源的科普化提供了典型案例,于2025年成功入选江西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教育科研与重大工程类项目。


20251030-2-1.png

科研人员指导学生开展野外生态调查


站校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策略

创建“地理—制度—认知”嵌入协同育人新范式

发挥校站空间邻近优势,以地理嵌入推进校站协同,建立“科研院所—县域高中”常态化合作网络,设立联合实验室、流动科技工作站等,推动科研资源落地县中科学教育一线。在教育行政部门、科协协调下,双方通过项目实施,制订联合培养方案、资源共享协议,鼓励专家走进学校,为青少年学生带去科学教育课程,推动科学教育资源向县中辐射。同时,通过教师研修、学生研学、科普讲座等形式,促进科研思维向基础教育领域渗透,转变县域高中师生对科学教育的传统认知,激发创新素养培育的内生动力。

依托数据分析、学情调研进行需求识别,将县域高中科学教育需求与科研院所的科教资源有效匹配,共建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站所课程资源、实验项目转化为符合中学生认知规律的适切性教学内容。实施双导师制,科研专家与校内教师双师联动,通过项目式学习、科技创新活动体验、院士课堂等途径,创建“基础能力—科研实践—创新素养”进阶培养路径,以共享机制激活协同效应,为县域高中科学教育提供“低门槛、高效益”的育人路径。

搭建基于学术支撑的课程资源研发新平台

千烟洲站科研人员与泰和中学师生协同开发科学教育课程,达成科学教育学术资源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千烟洲站组织科研专家为学生提供科学体验、科学实验、科学研究等体验与实践,泰和中学组建科学教育志愿者团队,定期赴千烟洲等场站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科研人员与学校师生共同完成科学教育课程开发,利用赣江流域丰富的生态资源,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科学教育课程资源体系。将千烟洲站作为科学教育体验“点”,以千年灌溉工程槎滩陂、老虎岭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千烟洲流域治理作为科学教育教学“线”,把中国南方自然生态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作为科学教育“面”,构建科学教育新图景。

建构“一核二翼三阶四径”科学教育新体系

站校协同创建“一核二翼三阶四径”的新型科学教育体系。“一个核心”是以立德树人、热爱科学为核心;“二翼”体系指站、校协同合作,形成科学教育育人合力;“三阶”是创建三个等级的科学教育体系,包括面向大众群体的普通研学活动、面向兴趣者的入站科学研究体验,以及面向具备创新潜质中学生的科学创新实践研究;“四径”是实行学术引领、课程育人、理实交融、智慧赋能四种学习方式路径。

千烟洲站负责“三阶”科学教育活动的规划和实施。专家学术引领保障科学教育方向正确,站点安排实验场地,并提供设施、设备、器材,确保实验探究科学规范。泰和中学营造科学教育氛围,组织实施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站校发挥各自优势,组建课程建设队伍,将科学院科研专家的学术优势,与一线科学教师育人实践有机结合,开发科学教育课程,录制科学教育故事视频,激发学生科学好奇心和探索欲。

完善科学教育学习共同体

科教联合体创新构建科研专家、科学教师、学生爱好者三位一体学习共同体,通过角色重构、知识流动与协作实践,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教育生态。科研专家将科研课题(比如碳循环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转化为适合中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项目。学校科学教师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将科研素材转化为校本课程与学习体验活动,确保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学生爱好者成为主动探究实践者,在双导师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其研究成果和创新灵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研人员科技创新实践的深入。通过共同研学,学生获得了科学探索实践的真实体验,教师提升了科学教育专业能力,科研站所拓展了科研成果传播渠道,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科学教育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表明,当科研的严谨性、教育的规律性与学生的好奇心有机融合时,激发出了县中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呈现出科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样态。学校教师在2025年度共申报承担了6项科学教育主题的省市级课题,6名学生获得全省地球科学竞赛一等奖,30余名学生在省市水科技创新活动、全省科技运动会等赛事活动中获奖。

实施科学教育“教—学—评”一体化

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站校合力推进科学教育“教—学—评”一体化,先后开发科学教育课程“千烟洲生态文明”,塑造特色科学教育品牌活动“从历史走向未来”(槎滩陂—老虎岭—千烟洲考察)。为确保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评价标准有效衔接,引入科研机构参与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构建“过程性记录+成果答辩”科学教育多元综合评价体系,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进阶,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性成长激励,达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科技工作者从科学思维、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维度评估学生的探究能力,弥补学校教师科研实践评价局限性。如南方亚热带生态系统观测实验中,科技人员根据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和数据记录严谨性,利用科研日志跟踪学习行为,关注实验设计、数据采集、问题解决等关键环节,将过程性记录与成果答辩结合起来,将教学评价对接真实科研要求,借鉴千烟洲站科研标准,制订符合中学生认知水平的科学素养指标,重点考查学生科学态度,关注严谨性、批判性思维培养,针对学生在数据可视化方面的不足,加强科研图表制作训练,根据过程性记录暴露的短板,调整科学教育策略,引导师生深刻理解科学研究的底层逻辑。


反思  

科研站所科研水平高、专业性强,普通高中科学教育存在循序渐进的规律特征,需要对学校教学计划与站所科研周期进行协调,并解决站所科学实验的专业性与高中生科学水平局限的矛盾等问题。为增强科教联合体的效率,协调好专业性、教育性的关系,需要建立定期协调会商机制,制订科学教育合作共享的路线图,并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同时,要注意规避合作共享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资源悬浮化、活动表演化、评价功利化等异化现象,真正开发出有价值的科教资源,让项目活动落地生根,让学生在科学教育新机制中真正受益。 

本文系江西省基础教育重点课题“县域普通高中科学教育融通进阶创新实践探索”(项目编号:JALTKTZD2024-0030)阶段性研究成果■


成为会员

办公系统

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