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9日,2025年湖北省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举行。湖北省委副书记诸葛宇杰出席活动并讲话。 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四道、武汉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仁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主任医师祝伟、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谭贤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叶哲伟、十堰市柳林小学一级教师刘经敏、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亮、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焊接所高级工程师郭萍萍、长江科学院土工研究所所长潘家军等科技工作者代表,分享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表达奋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决心。 会前,参会代表参观了岩土力学与工程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优秀期刊展。 “5·30”节日期间,湖北省科协围绕“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发布慰问信、拍摄宣传片、投放地铁公益广告、灯光秀、开展“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宣讲活动、举办湖北省科普亮宝会、“荆楚科普大讲堂”等,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献上节日祝福。 湖北省科协 供稿
2025-06-02
5月29日,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冯身洪在京会见澳大利亚科学院院长恰努帕蒂·贾格迪什(Chennupati Jagadish)一行。国际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朱永官院士,国际科学理事会亚太区域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贾根锁研究员等参加会见。 冯身洪指出中国科技界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愿与澳大利亚在内的国际科技界加强交流,携手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希望中国科协与澳大利亚科学院共同支持两国科学家交流对话,推动青年科技人员成长成才,加强在国际科学理事会等国际组织框架下的协作。 贾格迪什对中国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他表示,中澳两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两国科技界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未来继续求同存异,在联合研究、青年科学家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支持亚太区域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国际合作部,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负责同志陪同会见。 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 供稿
2025-05-31
5月28日,2025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展演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陕西主场活动在西安举行。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冯身洪、陕西省委副书记邢善萍出席活动。 为迎接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西北工业大学和青海师范大学青年学生在主场活动上演出了《最后一次海试》与《永怀之歌》,生动展示了新时代科学家爱国奉献、勇于担当、潜心研究、追求卓越的高尚品格和崇高精神。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在陕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科技工作者及部分学生代表约800人观看了演出。 展演期间将陆续演出上海大学等10所高校原创科学家剧目并进行陕西弘扬科学家精神舞台剧展演比赛。 活动前,冯身洪、邢善萍一同看望了安芷生、邱爱慈、彭建兵、房喻等陕西科技工作者代表。 在陕期间,冯身洪深入到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有色研究院和陕西省航空学会、陕西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围绕加强学会、高校和企业科协工作开展调研,听取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有关负责同志和陕西省科协主要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中国科协青少中心 供稿
2025-05-30
5月29日,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在京会见国际科学理事会(ISC)主席彼得·格鲁克曼。 双方就推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和合作深入交换意见。贺军科指出,新兴技术发展和全球共性挑战对科技界提出新的要求,中国科协反对阻碍国际科技合作的逆流,将继续坚定支持中国科技人员参与国际交流,积极支持ISC的正确倡议。彼得·格鲁克曼认为,全球科技发展中心正在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中国必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引领力量,ISC将重点推动全球科学议程重置,增进公众对科学的信任,推动科技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双方还就ISC2026中期会议主题、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等工作交换了意见。 ISC副主席朱永官、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前主席成秋明、ISC亚太区域咨询委员会委员贾根锁及中国科协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见。 国际科学理事会是汇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的非政府国际科技组织,总部设在巴黎,会员来自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科协是其会员单位。 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 供稿
2025-05-30
5月30日,正值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出席活动并讲话,老科学家及亲属代表,历届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在京科技工作者代表,中央有关部委和单位负责同志,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同志等400余人出席活动。 万钢在讲话中指出,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蓝图已经绘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时代担当,不断丰富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用创新之火点亮民族复兴之路。 本次活动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线,围绕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珍贵馆藏精品,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生动展现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的鲜活形象。 活动现场举行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藏品捐赠入藏仪式,为钱七虎等科学家代表、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等科学家亲属代表颁发捐赠入藏证书。活动还公布了“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文艺展演剧目和2025年“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长剧入选名单。大型纪实访谈节目《回
2025-05-30
在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上的致辞 (2025年5月30日) 万钢 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迎来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代表中国科协,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支持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关心科技工作者建功立业的社会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去年6月,全国科技大会胜利召开,吹响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冲锋号。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蓝图已经绘就,未来的十年,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历史坐标上,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图景里,必将是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 在此,我想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分享3点共同期望。 一是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时代担当。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党和国家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成就及其背后的政治逻辑和理论逻辑,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尊重科研规律、激发探索活力,适应形势变化、把握战略重点,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聚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国家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二是不断丰富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
2025-05-30
今年5月30日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寄予深切厚望:“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 来源:新华社
2025-05-29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签署命令,发布《军事科研奖励条例》,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 《条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落实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要求,深刻总结军事科研奖励制度改革成果,对新形势下军事科研奖励工作进行系统规范,是开展军事科研奖励工作的基本法规依据。 《条例》共8章42条,适应军事科研工作创新发展、向战为战的形势任务需要,鲜明立起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设置了军事特色鲜明、结构层级合理、评价标准科学、与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的军事科研奖励体系;构建了职责明确、程序严密的组织管理模式;规范了奖励推荐、评审、授奖和异议处理等全流程工作;完善了作风纪律、问责处理、保密管理等有关要求,并明确了相关适用情形。《条例》的发布施行,对有序开展军事科研奖励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增强军事科研创新活力,加快军事理论和国防科技创新步伐,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助推新时代强军事业发展。 来源:新华社
2025-05-29
5月24日,由中国科协举办的2025年第四期中国科技会堂论坛在京举行。本期论坛以“硅基光电子”为主题,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智能光子研究院院长祝宁华作主题报告。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陈建平,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强高参加主旨交流。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中央企业150余位领导干部出席论坛。 祝宁华以“光电融合——光电子技术发展趋势”为题,重点介绍了光电子技术发展历程、光电融合优势与应用和光电子技术发展战略,围绕光电融合技术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思路做了阐述。在对话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我国硅光芯片的发展现状、硅基光电子芯片与传统硅基芯片的关系、如何推动光电融合技术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中国科技会堂论坛持续关注全球科技前沿和新一轮产业变革热点,坚持“四个面向”,突出前沿性、引领性、开放性,着力搭建顶尖科学家与领导干部的交流平台。至今已连续举办48期。 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 供稿
2025-05-28
5月24日,由中国科协举办的2025年第四期中国科技会堂论坛在京举行。本期论坛以“硅基光电子”为主题,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智能光子研究院院长祝宁华作主题报告。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陈建平,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强高参加主旨交流。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中央企业150余位领导干部出席论坛。 祝宁华以“光电融合——光电子技术发展趋势”为题,重点介绍了光电子技术发展历程、光电融合优势与应用和光电子技术发展战略,围绕光电融合技术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思路做了阐述。在对话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我国硅光芯片的发展现状、硅基光电子芯片与传统硅基芯片的关系、如何推动光电融合技术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中国科技会堂论坛持续关注全球科技前沿和新一轮产业变革热点,坚持“四个面向”,突出前沿性、引领性、开放性,着力搭建顶尖科学家与领导干部的交流平台。至今已连续举办48期。 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 供稿
202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