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科技实力整体显著增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由于国际形势的制约以及我国科学研究仍存在短板等因素的影响,“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我国在核心技术方面仍然面临许多“卡脖子”问题,而这些问题亟需科技类拔尖创新人才来解决。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为缓解人才供给不足、提高科技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必须更新人才培养策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科技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第一资源。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作为国际顶尖科技创新奖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因此,有必要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早期教育经历和成长背景进行分析,寻找科技类拔尖创新人才早期成长的共性,为我国培养科技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启示。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2024-03-14
在全国两会上,家长和老师对科学教育的期望成为了讨论的热点。他们期盼着能够通过改革和创新,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以下是相关内容的整理,一起来看——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科学教育不是高科技教育,万物皆可研究,哪怕是农村地区也充满了科普的资源,每一块泥土、每一朵鲜花、每一片晴朗夜空都是我们科学探索的好机会。不少学校对科学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科学知识教育上,存在把科学教育等同于高科技教育的问题。而按照这一科学教育的思路,不要说农村地区学校,就是很多城市地区学校,都缺科学教育资源,没有懂高科技的科学教育教师,没有让学生接触高科技的科学实验室,以及校外的科技馆资源。这显然阻碍了科学教育的开展。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学校办学存在应试化、功利化倾向,部分学校不重视与升学无关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需要学生参与、体验科研活动,而最基础的科研活动,是做科学实验,但由于高考不考实验,因此一些学校将学生“做实验”变为“讲实验”,只要求学生记住实验步骤、实验器材与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这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灌输,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观察,进行探究式学习。
2024-03-14
编者按:两会期间,科学教育备受关注。代表委员纷纷呼吁加强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小编精心挑选了权威专家关于“科学教育”的相关文章,以期为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份关于科学教育深度解读的精神食粮。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教育 作者:周国强,现任加拿大温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科学教育博士。研究领域涵盖科学教育、教师教育、国际和比较教育。曾担任温莎大学校董会、课程审查委员会,教育技术督导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定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师教育标准和教师教育项目评估指导文件。 科学是什么?这是任何科学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因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决定了我们如何教科学,教什么,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在北美高校从事教师教育近20年,每年我都给师范生上科学教学论。我常常将这门课的教学分为多个课程包。第1个课程包就是“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科学,理解科学的本质如何指导我们设计科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我利用科学史故事引导学生讨论科学的本质,效果很好。 科学的本质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中,科学常常被描述为真理,追求科学就是追求真理。大
2024-03-11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1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号召,人民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级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不断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 3月10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这是习近平、李强、赵乐际、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在主席台就座。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会议由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主持。全国政协副主席石泰峰、胡春华、沈跃跃、王勇、周强、帕巴拉·格列朗杰、何厚铧、梁振英、巴特尔、苏辉、邵鸿、高云龙、陈武、穆虹、咸辉、王东峰、姜信治、蒋作君、何报翔、王光谦、秦博勇、朱永新、杨震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习近平、李强、赵乐际、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等在主席台就座。 上午9时,闭幕会开始。王沪宁宣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应出席委员2162人,实到2085人,符合规定人数。 会议通过了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2024-03-10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习近平、李强、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等出席会议。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赵乐际委员长向大会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赵乐际在报告中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的第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赋予人大的使命任务,主动适应发展大势和时代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守人大工作的大方向、大原则、大道理,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赵乐际在报告中指出,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推动人大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实现良好开局。一是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提高宪法实施和监督水平。健全保证宪法实施的法律制度,制定爱国主义
2024-03-08
编者按:阅读,是一种力量。它能够开启我们的思维,拓宽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向科技创新要答案:从好奇心到自立自强》精选《人民日报》刊发的科技评论,通过对科技创新的脉络梳理和对科技政策的领会阐述,为公众提供一个理解“向科技创新要答案”的视角,帮助大家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点、领会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科学是一场探索之旅科学精神像星辰照亮未知沿着梦想的阶梯拾级而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智能化转型呼唤新信息技术 IT 科技是提供智能化变革所需,融合了人工智能、5G、云计算、物联网等的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当前,从智能制造到智慧交通、远程诊疗、在线教育等,各行各业正经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这也对支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IT)基础架构提出更高的要求,“新IT”逐渐成为行业共识——IT 科技不再是传统的信息技术,而是提供智能化变革所需,融合了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云计算、物联网等的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产业智能化变革,离不开“新IT”的支撑和赋能。随着智能终端和数据越来越多,网络的传输速度越来越快,覆盖面
2024-03-07
今年两会期间,科学教育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许多代表委员纷纷发表了相关言论,呼吁加强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两会上的观点和建议。 1.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三中学教师 官启军 提出面向中小学科学教师展开科学素养提升计划,加快补齐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数量和能力短板,优化专业科学教育的师生比例。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 张大冬 强调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并配强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丽娟 指出师资数量不足、师资专业性不强是困扰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难题。 2.科学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 建议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改变以讲故事、看实验、做习题为主的科学教育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保定中学教育集团联合党委书记王淑英 引导学生从教科书走向生活,关注科学热点、探究科学问题,并开展“微科学成果”展示评价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比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张翼 强调必须增加科技课的
2024-03-07
编者按 教育家精神是指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同时结合时代使命,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鼓舞的重要核心。教育家精神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融合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美德,以及知识分子“立德、立功、立言”的崇高追求。这种精神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更是一种为中华民族而教的教育信仰。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它既继承了千百年来师者的优良传统,又立足于当前国家的强大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这种精神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它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行动的指南,也激励着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强国先强教 强教先强师 全国两会开幕 代表委员热议“教育家精神” 何谓教育家精神 如何将教育家精神 转化为执教的理想和追求 让我们一同来看两会快评和委员建言 两会快评 寻找文化信仰的力量 ——一论弘扬教育家精神 弘扬教育家精神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烈讨论和关注的事情。从重要性来说,它是在教育领域理论创新并实现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关键路径之一,是“两个结合”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2024-03-07
“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的履职主体,是‘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的重要力量。自2018年起,我先后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深切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政协事业的高度重视,见证了人民政协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的点点滴滴。对我而言,政协不仅提供了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广阔平台,也更加激发了我勤勉履职、为国效力的责任担当。” 2023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表彰仪式3月2日下午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等全国政协领导同志为获奖的委员颁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等33名委员被授予2023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 在浩瀚的科学星空中,施一公无疑是一颗令人瞩目的星——不仅是因为他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更因为他将“科学报国”作为人生信条。无论是在全国政协的讲坛上,还是在西湖大学的教室里,他都以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 01两年50余场科普讲座 “什么是生命科学?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是如何推动医药创新的?未来,生命科学是否将面对持久的挑战和无限的可能?对此,我们应如何应对?”面对讲台下的全国政协领导、部委负责同志
2024-03-07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回顾了2023年工作,介绍了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一起来看—— 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 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部分——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深化“双减”,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
202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