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 ——摘自由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在“两弹一星”精神中,朱光亚留下了光彩夺目的坐标。 “一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这是感动中国2011 年度人物颁奖词中对朱光亚的评价。 在拥有50 余年党龄的朱光亚心中,党和祖国的需要,就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18 岁那年,朱光亚转入位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学习物理学,其间,他接触到了中共地下党员,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 1946 年9 月,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推荐朱光亚和李政道赴美国留学,攻读核物理学专业。留学期间,朱光亚密切关注国内形势变化,积极组织学生进步活动,决心早日学成、报效祖国。 终于,等到了机会!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时间,留美中国学生奔走相告。
2023-02-21
“建设一流的军队、一流的国家。这是一个令民族强盛的想法。” ——童志鹏 “啊!朋友!我们来自祖国的不同角落,幸运把我们聚在同一地方,我们的记忆怀抱着同样长的岁月,我们的过去经历着同样宽的海洋……我们远望西坠的夕阳,心往另一个灿烂无比的太阳,正在东方升起!……听,听!几十颗共鸣的心,为同一希望而跳动!……” 1950 年8 月,在即将到达香港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上,一位留美归国青年抑制不住自己满腔的热情和内心的激动,写下了《勇敢地前进吧!》这首长诗。这位青年就是童志鹏。岁月如梭,他最终成长为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家,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童志鹏于1924 年出生在浙江慈溪童家村,1946 年从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后,赴美学习,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 在他留学期间,在国内,解放战争取得重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童志鹏与同学们在美国开展了一系列爱国运动。经过不懈努力,克服种种障碍,他终于回到了祖国。 归国后,童志鹏主持了早期我军在抗美援朝战场急需的步谈机通信设备、新中国第一代微波中继通信接力机和机载单脉冲雷达的研制工作,领导了新一代卫星无线电测控系统、数据交换网
2023-02-21
周恩来纪念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只带着锁扣的橘色钢纸箱。箱面纹路磨损,边缘斑驳褪色,凹陷处刻满了岁月印记。这只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箱子,曾装着一个重要的秘密,周恩来和它的故事,还要从58年前的一次出国访问说起。 1963年12月14日,周恩来出访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下榻在开罗国宾馆。晚9点,一辆黑色轿车从宾馆缓缓驶出,外国的新闻记者见是周恩来乘坐的车,随即驾车跟上。车停在中国驻阿联大使馆(时称)门口,一名男子下了车,手里拎着一只橘色箱子,向馆内疾步走去。记者们认出这名男子是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由他护送的箱子,一定来头不小。 在我国大使馆短暂停留后,成元功随即返回下榻地。这几乎验证了记者们的猜测,箱子里装着中国的最高机密!里面到底锁着什么?一时间众说纷纭,谁也不能定论。到最后,还是成元功道出了里头的秘密。周恩来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开拓者,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从非洲大陆到东亚邻邦,26载风雨外交路,周恩来以精妙绝伦的外交艺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与敬意。每次出访,周恩来都是风度翩翩、优雅从容,身着利落笔挺的中山装,尽展大国之风范。然而,在他得体的衣装下,却藏着一身不能示人的“寒酸行头”。 新
2023-02-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一处展柜中,就陈列着马克思的一份手稿——《布鲁塞尔笔记》第四笔记本。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份保存较为完整的马克思笔记原始手稿,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1843年10月底,新婚燕尔的马克思携妻子燕妮来到巴黎,继续对普鲁士反动统治势力进行批判。普鲁士当局对他的种种言行恨之入骨,因而向法国政府持续施压,要求将马克思驱逐出境。1845年初,身在巴黎的马克思接到法国当局的驱逐令,要求他在24小时内离开这座城市,并以最短时间离开法兰西的国境。此后,由于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抗议,法国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以承诺放弃一切反对普鲁士政府的活动为条件,允许马克思继续留居巴黎。作为对这一无耻行径的回应,马克思毅然启程,离开了他在塞纳河左岸的简陋居所,于1845年2月到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这里,马克思彻底丧失了稳定的收入来源,陷入极端的贫困之中,需要靠朋友接济才能勉强度日。然而,这种艰苦的环境,并没有磨灭马克思的昂扬斗志。在抵达新的
2023-02-09
中国印刷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是一台1929年制造的手扳式印刷机。这台印刷机在众多馆藏中,既不是年代最早的,也不是体量最大的,看上去非常朴实低调。可是,它却是在战火的废墟中抢救出来的。它印刷过哪些书籍?在民族文化中起到过怎样的作用?咱们且先看一篇印在教科书封底的《复业启事》。 《复业启事》的题目是“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文中写道,“敝馆自维三十六年来对于吾国文化之促进,教育之发展,不无相当之贡献,若因此顿挫,则不特无以副全国人士属望之殷,亦且贻我中华民族一蹶不振之诮”。 中华商务印书馆发表申明表示,虽然由于社会环境受到重创,但其深感自身责任重大,决定于该年八月一日先恢复上海发行所的业务,等到环境转好,再恢复过去规模,希望能为时人提供精神食粮,为中国的文化教育贡献力量。 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百余字,却道出了当时出版人的心声,并随着教科书一起进入千家万户,进入千千万万国人的心田。为什么教科书上要印这样的话?国家当时遭遇了怎样的危难?咱们回到1932年初…… 当时,上海的中华商务印书馆是全国最大的出版印刷单位,还拥有当时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东方图书馆。馆内藏有编目古籍29713册,以及刚从
2023-02-08
“上至旅长,下至马夫,一律参加生产。”80年前,为了克服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英雄的八路军120师359旅战士,与天斗、与地斗,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在南泥湾掀起大生产热潮,用镢头将野草丛生、荆棘遍野、野兽出没、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稻田翻绿浪,窑洞满山腰”的“陕北好江南”。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如今,这首扣人心弦的歌曲在绵延不断的沟壑间传唱,一代代南泥湾人主动接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接力棒,扛起新时代的老镢头,成为南泥湾精神的传播者、见证者、传承者。 80载 永不磨灭的番号 8月的南泥湾,风光旖旎。驱车穿过稻香门迎面便是党徽广场。不远处,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里虫鸟鸣鸣,千亩稻田呈现出一派江南好风光…… “如今的好光景,都是359旅的战士们一镢头一镢头刨来的……”不远处一个农家小院里,76岁的侯秀珍正叉着腰,倚着墙为来访者讲述南泥湾的故事。燕子不时在院里飞过,窑洞外墙上“南泥湾精神代代相传”几个大字格外耀眼。 “1941年,在‘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声中,中央调359旅由华北前线回防,
2023-02-08
1974年底,周恩来总理受毛主席委托,在病中亲自主持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周总理逐一审视代表名单。他看完科学界的人大代表候选人名单后,皱起了眉头,问道:“怎么没有高士其?高士其现在情况怎么样?”周总理清楚地记得,高士其是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历届人代会上,周总理都见到高士其。然而,这一次为什么在人大代表候选人名单上没有高士其呢? 有人解释道:科学家代表名额已经够多的了。 “高士其代表科普!”周总理回答说。 在周总理亲自提名下,高士其当选为第四届人大代表。 高士其是中国科普界的领军大旗。确实,“高士其代表科普!” 今年是高士其诞辰一百年周年。为了纪念高士其一百周年诞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最近推出了《生命进行曲――高士其科普作品选》,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浦漫汀主编的《高士其研究资料》。另外,《高士其回忆录》以及新版《高士其全集》也即将问世。 高士其的生日,他的户籍记录、档案记载以及过去所有关于他的生平介绍文章,都说是1905年11月1日。高士其于20世纪80年代初亲笔所写的回忆录,笫一句话是:“我生于1905年11月1日,即农历乙巳(蛇)年九月廿三日,前清光绪
2022-11-30
1876年,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市杓子冲。作为一名晚清秀才,他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在诗词创作方面有较多积累。从早期自发探索革命道路,到入党之后积极开展工农运动、培养革命干部,并最终献身苏区,何叔衡革命生涯的每个重要阶段,都始终坚守着对革命“大家”的一片赤诚和个人“小家”的以身作则,并闪耀在其诗词之中。 通俗放贤声。与何叔衡在湖南自修大学共事过的熊瑾玎曾写过一首诗,“新民倡学会,通俗放贤声。阶级成仇憾,船山作斗争”,反映的正是何叔衡早年传播先进思想、鼓励青年追求进步、为革命“大家”积极培养人才的事迹。 1918年4月,为将爱国人士组织起来,更有力地传播新思想,毛泽东、何叔衡等人组建了进步团体——新民学会。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更好培养党的青年革命干部,何叔衡等人还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出身于封建大家庭的夏明翰渴望参加革命,但经常遭到祖父夏时济的阻拦。何叔衡知道后,不仅帮他逃出家门,还推荐他到湖南自修大学学习,并鼓励他抛下顾虑,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为此,何叔衡还赠诗一首“神州遍地起风雷,投身革命有作为。家法纵严难锁志,天高海阔任鸟飞”。 受此勉励并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夏明
2022-11-21
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家、钛合金专家——曹春晓院士今年已有88岁高龄,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往事,他的眼眸中闪烁着兴奋、温暖、感恩的光芒。 在救亡图存中奋起,在榜样感召中学习,在组织培育下探索前行,从共和国的第一块钛合金到飞过天安门广场的歼-20,曹春晓在学习科研的道路上将爱国情感化作不竭动力,以材料研究助力国防事业发展。 从一名孩童成长为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要经历怎样的成长历程? 科学家有自己的偶像吗?偶像在成长道路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面对学习、科研路上的困难、问题,怎样才能找到突破口? 我们专访曹春晓院士,聊聊成长中的那些困惑、思考和收获。 少年时代的偶像——夏丏尊 曹春晓:我1934年出生在绍兴的上虞,1937年到了上海,隔几年上了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整个学生时代都是在上海过的。 我从小喜欢读书,阅读让我觉得味道足,觉得里面有广阔的天地。除了受我爸爸妈妈的影响外,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们上虞同乡——夏丏尊先生,可以说他是我小时候的偶像,他在1936年当上了全国的文艺家协会主席,是一个爱国、抗日的教育家、文学家。 他当时在我们中学生中影响很大,他办了一个《中
2022-11-21
1937年,蓄谋已久的日本侵略者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10位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大将军衔的人民军队将领,在这一年平均年龄还不到34岁,他们有的在重大战斗中奋勇抗战,有的在政治工作方面进行创新探索,有的大力开展军事教育,在各自战位发挥着积极作用。 抗战前线浴血奋战 30岁的粟裕保存了红7军团的火种,将队伍改编为挺进师并担任师长一职。1937年2月,粟裕率领挺进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并在实战中运用“敌进我进”的游击战术,丰富了我军游击战经验。此后,红军挺进师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司令员。年底,为了更好地培养抗日干部,粟裕又兼任了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校长,积极举办军政干部训练班,在浙江平阳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2月,37岁的徐海东所在的红15军团奉命开赴甘肃庆阳驿马关整训。国共合作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徐海东出任第115师第344旅旅长,带队参加了之后的平型关战斗。这次大捷是八路军对日作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该旅主要负责助攻和阻援,有着“徐老虎”外号的徐海东,身先士卒率领第687团成功抢占制高点。此后,徐海东又参加了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
2022-11-09